分享
本文地址:http://w32.o068.com/content/19/1128/11/52900371_876085028.shtml 如果把“枫桥经验”比作一个如你我一般的人,56岁,年过半百,或许两鬓早已泛起斑斑白霜,脸颊也该被岁月刻上深深浅浅的皱纹。可时光虽在流逝,它却没有如美人般迟暮。相反,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,又焕发出新的容颜。 “发动和依靠群众,坚持矛盾不上交,就地解决,实现捕人少、治安好”。上世纪60年代,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,一个在当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全国闻名的小镇,那里的干部群众在改造“四类分子”的过程中,探索创造了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。 但那时的他们或许不会想到,自己的一次大胆尝试,会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持续影响全国—— 1963年,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“枫桥经验”;2003年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充分珍惜、大力推广、不断创新“枫桥经验”;2013年,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,要求把“枫桥经验”坚持好、发展好;今年,“枫桥经验”更是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;刚刚闭幕的十九届四中全会,“枫桥经验”再度被提及——这一次,是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。 “枫桥经验”究竟是如何诞生的?为何历经五十余载仍经久不衰?是什么特质吸引了两任最高领导人都对它青睐有加?它的遍地开花,又将会怎样影响我们的国家和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我们? 在回答这一连串问题前,不如先从几个小故事说起吧! 时间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,在广阔的农村地区,以“四类分子”(指1940-1970年代,对地主分子、富农分子、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这四类人的统称——编者注)等被改造对象为主体带来的民间矛盾和问题相当突出。如何在群众中解决矛盾、化解问题,是个带有普遍性的基层难题。浙江诸暨枫桥镇作为试点之一,同样也面临这个难题。 992msc.com: |
|